在现代社会,隔代抚养已经成了一种常态。
刚开始可能大家都觉得还不错,老人不孤单、有事儿做了,年轻的父母也不耽误上班、不用因为带娃操心那么多。
但时间久了,问题就出现了。
都说,孩子是家里的天使,也是家庭矛盾的导火索。
「要不要给孩子辅食加盐」、「孩子地上玩要不要穿袜子」、「能不能让孩子吹空调」……
由于老人和年轻父母的带娃观念不同,那这些日常琐碎就会频繁的引发的争执。
尤其是习惯和性格方面,老人总是溺爱着孩子,再加上父母因为忙陪伴的少,那随着孩子长大,可能会越来越难管,孩子的问题也慢慢凸显……
其实,归根到底都源于一个问题:
老人,什么时候该「退出」?
展开剩余80%当然,说老人退出,并不是嫌弃老人带的不好,或是让老人完全撇清责任,而是帮他们体面的退场,也是为家庭关系、孩子成长,腾出空间。
老人帮带娃,最佳「退出时间」是这3个阶段,别等矛盾爆发才后悔。
第一阶段:孩子1岁后,逐步让父母主导日常养育1岁前的孩子,养护是重点,尤其是刚生娃,新手爸妈大多没有经验,来帮忙带娃的老人,无疑是「救命稻草」。
到了1岁后,孩子开始学习熟练的走路、开始学说话、开始建立规则感、开始有自己的小思想……
若是还有老人主导带娃,就可能因为传统老旧带娃观念,而频繁出现育儿矛盾。
比如要不要给孩子买糖吃这事儿,我家娃从小爱吃糖和巧克力,有次我看到孩子爷爷给不到两岁的娃吃巧克力,就劝阻了,孩子爷爷还因此有点不高兴。
而孩子爷爷是出于宠溺的心理,认为孩子喜欢吃,我就给他吃,孩子高兴我也开心,却没顾虑到糖果和巧克力对孩子的潜在健康危害。
建议:从1岁开始,老人逐渐从「决策者」退身为「辅助者」。
让孩子父母,多主动参与到孩子日常生活中来,多些亲子互动,多些决策。
第二阶段:孩子3岁入园,是「退出主力」关键时刻孩子到了3岁左右,开始进入幼儿园,这是孩子从家庭走向社会的起点。
到了这个阶段,若是老人还在带娃这事儿上起主导作用,就可能「越帮越忙」。
上幼儿园前需要具备一定的独立生活能力,包括穿衣服、吃饭、上厕所、睡觉等。
而大多数老人带娃,往往是偏溺爱,衣服鞋子帮着穿、喂饭给孩子吃,孩子自己完全没有锻炼的机会。
而这些做法,和年轻父母的带娃观念又存在偏差,于是家庭矛盾就很容易爆发。
建议:从孩子开始准备入园,老人就不再当「带娃主力军」。
可以做饭、做家务、接送孩子、陪孩子玩玩具等,主要是照顾孩子的生活。
而孩子习惯的养成,教育启蒙方面,就必须由父母接手了。
第三阶段:孩子6岁入学,是「彻底交棒」最好时机到了6岁,孩子开始进入小学,认知、理解、学习能力等方面,都会迅速提升,进入「价值观形成期」。
这个阶段,家庭教育就更至关重要了。
而孩子的父母,才是家庭教育的第一责任人。
若是还由老人来代办,孩子生活习惯养不好,而学习习惯又是生活习惯的延续,也自然很难养好。
建议:孩子上小学,老人要「退居二线」。
这个时候已经不宜老人来决定孩子的节奏,而是应该在需要的时候支援,在爱中陪伴,但不取代、不干预,更不掌控。
让孩子的父母,在关键时刻站出来,去承担「该承担的责任」。
不角色错位,不行为越界,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我身边有不少这样的案例,父母放手、老人帮带的娃,年龄越大越难带。
而我慢慢分析总结,发现这些问题,不是老人要故意添乱,而是出在了角色没分清,没及时「退出」。
老人帮带娃,的确是不好家长的「定海神针」。
但有智慧的父母,不仅懂如何帮子女带娃,更懂如何「逐渐让出主场」,避免三代人内耗。
该上场时帮忙,该退场时体面。
这应该是老人帮带娃的最好状态了。
你家是老人帮带娃吗,关于老人合适退出,也欢迎来聊聊你们的经验看法。
发布于:天津市睿迎网配资-10倍杠杆平台-顶级配资平台-股市如何加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